為什麼要看《黑箱日誌》。徐詠璇。信報
- katerina027
- 1 day ago
- 2 min read

《黑箱日誌》不是輕鬆度周末的選擇。榮獲Peabody Award,橫掃全球多項大獎及提名。快將三十六歲的伊藤詩織,二〇一五年應TBS電視台名記者山口敬之邀約傾談實習機會,懷疑被下藥帶到酒店並性侵。事後她向警方報案並要求提告,兩年後檢方以證據不足為由不作起訴。她決定召開記者會公開性侵事件,並提出民事訴訟。山口被指與時任日揆安倍晉三熟稔,警方調查過程中更疑有權勢介入而停止,日本又一貫男尊女卑,她抗爭八年真身報道,出版回憶錄,更拍下影像版的紀錄片,撼動日本舉國司法、政壇、警界、民情、傳媒底線,成功令法院修訂性侵法例,包括把同意性交年齡從十三歲提升至十六歲——犧牲那麼多,才走了一小步。
《黑箱日誌》至今仍未能在日本上映。
這部紀錄片很難拍。伊藤是日本首位願意公開身份的性侵受害者。她以幸存者(survivor)的角度,每天重新縷述被性侵經歷,重複二次傷害的炙熱烙印。押上尊嚴,每天總有輿論責難。她以調查記者的身份,蒐集相關證據並全程拍攝,由剪接到電影上映後,多次崩潰。日本的#MeToo運動太沉重。懂流利英語,救了伊藤,「日本以外,還有更大的世界,可以讓我生存。」
這部片很難拍。雖說是累積逾四百小時的影像資料,但許多只是記憶碎片,不幸地正如許多性侵案一樣,關鍵畫面不多;又因為許多都是偷拍,牽涉道德對錯,未必可以完整用上。用了酒店門口的計程車CCTV已經被譴責是違背承諾。欠缺震撼性畫面,documentary也就不容易有力控訴。阿嬸們街頭吶喊支持但認不出路過的她——這些片段已經很珍貴。
「過程療癒了我,被性侵已不只是我自己的故事。」伊藤還受到其他紀錄片導演的啟發。「最貼近事件的人,就是最有資格報道的人。」看《黑箱日誌》,向伊藤詩織致敬。勇敢!
2025年5月6日
信報。琉璃火。徐詠璇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