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可看到的情義緣。徐詠璇。信報

  • katerina027
  • 7 days ago
  • 2 min read

原來,可以「看到」是那麼重要。香港大學的「磚.故事牆」,就因為「可視化」,成了小紅書寵兒,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參觀流連。


騰訊慈善基金搞「漣漪行動」,聚焦研究、創新資助以及技術能力三大板塊,培育和引導深度捐贈。副秘書長劉洲鴻強調,高校校友群體是天然的社交網絡,與社會支持力量更好對接資源,便可以更好發揮大學的社會影響力(香港叫這個做social capital)。


感謝浙江大學的劉崢嶸秘書長做東道主,我們在紫金港校園裏,一整天沉浸於籌款專業、核心理念、如何「籌集人心」、「情義緣」如何在項目設計中落地實現。執行細節,例如策劃、目標、可實現、可參與、可視化。動員、推廣、傳播、如何讓中小捐贈人帶來更多增量價值。也分辨誤區,怎麼優化,如何向上管理?我乘機分享了徐立之前校長的小故事。結論是,大家都在共同創建大學精神、人文價值,激起社會漣漪。


晚飯後的「星空夜話」環節,大家放開胸懷,在楊維東教授引領下,毫無保留地互相點評,從定價、執行,以至捐贈者可能的疑慮和窒礙。更邀請了不同院校的幾位校友來作評論,reality check。大家非常熱烈熱情,各校同事也耐心虛心。


中國科學技術大學、深圳大學、浙江大學,分別慷慨地展示創新案例。座椅冠名來說,校友聯繫其實是複雜的情感紐帶。至於藏書票,典雅古風,卻未必是Z世代最嚮往……說起來,「圖書館」竟是有趣的隔代分野呢。

騰訊收集活動後調研數據,參與者滿意度高達百分之九十一點七:「專家報告訊息量大,啟發深遠,項目設計思路具實際操作價值。港大案例和國內高校的創新實踐提供了全新方向,年輕化互動化。希望未來擴大合作範圍,讓更多高校加入漣漪,共同推動公益生態。」


(杭州行.二)


信報。琉璃火。徐詠璇

© 2025 《情義之都 – 從港大到香港的捐贈傳奇》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