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APA 40。信報。徐詠璇

  • katerina027
  • 1 day ago
  • 2 min read

恭喜香港演藝學院!一眨眼四十年,徹底改變了香港演藝生態——每年三百多學生從六所學院畢業,四十年下來已經有一萬人在香港以至全世界藝文領域貢獻——本地電視台都不再搞藝員訓練班,而是選秀真人騷代替!


四十周年重點製作《我佛無著經》能夠讓六個學院二百學生full orchestra參與和發揮,氣派不簡單。劇中放入排練video片段,切合這套劇showcase演藝學生的原意。如果搞Mama Mia!一定超額完成,這次以「原創音樂劇」向虎山行,不易!


有些演出是非常難評論的——《我佛無著經》算是學生作品?還是與外面的職業或半職業劇團較量?今日香港許多傳統名校國際學校,周年表演已經是以musical大製作示人,中學小學管弦樂團歌詠團全人(包括家長)全情投入,而且往往有百老匯水準……當然多數仍是以外國的成功音樂劇為藍本,典型是Wizard of Oz、Grease等。


《我佛無著經》首演,這晚就是多屆畢業生的reunion,意義非比尋常。正如他們私下說,對母校「又愛又恨」(當然是「愛之深更恨之切」啦,這也是藝術家應有的永遠追求)。


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FB說:「籌備整整一年嘅傾力大製作,講述唐三藏同徒弟取西經之後嘅故事。呢套劇做得唔錯,但係咁大嘅製作,都只係能夠做四場。呢啲大製作如果想賺錢,一定要好似外國咁,一連做幾十場,先至有機會有合理嘅回報,否則門票要賣幾多錢先至夠回本呢?」曾生問得好——這齣戲值得long run嗎?如果要,仍要大刀闊斧改動,連《大狀王》的頂級班底也用了三年時間去完善再完善。但有多少人如此好運?資源怎樣分才是有長遠眼光兼公道?怎樣發展香港特色的文化IP?


APA新勢力豐富了演藝人才庫,水銀瀉地community theatre和project都蓬勃起來。另一方面,因為人人是師兄師弟妹關係圈,要小心人脈,反而演藝評論仍未能相對地大鳴大放了!


2025年5月20日

信報。琉璃火。徐詠璇

© 2025 《情義之都 – 從港大到香港的捐贈傳奇》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