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詩憶……?。信報。徐詠璇

  • katerina027
  • Jun 17
  • 2 min read

「中華文化節」二百八十場活動,由《詩憶東坡》打響頭炮,引起網上一陣騷動。不約而同都問,如果換了字,是否就可以「詩憶李白」了?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演出,總導演沈偉挾着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,被譽為「國際接受度最高,溝通和融合東西方文化最深入的華人藝術家」,感謝他三十五年後重臨香港。


公道點,我寫五個亮點和五個辣評:


我喜歡雕塑式的定格,尤其男女舞者皆以長裙融入沈偉的獨特編舞。我喜歡隱隱呼喚北京奧運開幕式的《畫卷》。我喜歡那道天梯,他的signature。我喜歡他為蘇東坡來個事跡地圖和mind map。最潮是舞者踩着滑板衝下,一彎腰一轉身一把及腰長髮昂然飛揚!糟糕的是:融入國畫書法古琴篆刻印章,今天已太普遍。


「紫色絲襪配藍綠色坎肩是在表現浪花?裹着棉被的藍黃泳衣,還有多彩真絲睡衣。」「窗簾、床單、睡衣都上了。」小紅書罵得最厲害,港漂也不給面子,批評「有不合時宜鼓掌的觀眾」。總編花心機大量研究宋代書畫、服裝和配色,卻落得觀眾即場追問為什麼用《陽關三疊》的唐代古琴樂曲。


更大敗筆在於引用詩詞。先是熒幕上書法字體欠美感,常常只是「分中」,而今時今日media設計已經是多姿多變。詩的英譯,簡單如「此心安處是吾鄉」,My hometown is where I can enjoy peace of mind,太無意境了吧?「一蓑煙雨任平生」變成I Don't Mind Leading a Life in a Raincoat,更不要問怎樣譯「也無風雨也無晴」了。每一幕都詩句作引,文字在舞台上停留的時間不短,用得不好更壞了藝術。


只是借了蘇東坡的「殼」,沒有真正表達他的神髓。如果只是傳揚中國傳統文化因素,只怕已經有太多的珠玉在周邊,由過去幾十年林懷民《行草》的勁道和韻味,以至最近的《只此青綠》、《詠春》,以二十四節氣或蘭陵王或木蘭為題,都已經各有一番突破。


2025年6月17日

信報。琉璃火。徐詠璇


© 2025 《情義之都 – 從港大到香港的捐贈傳奇》

bottom of page